按:年初以來,我市站在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的前沿高度,科學謀劃,積極探索,整體推進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工作等現代大農業建設,打造了多個領域的高標準的典型群體,現代農業成效顯著。實踐中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建設,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等,成為示范引領全省的模式化經驗做法,在龍江立標打樣。從今天起推出“肇東現代農業 領跑龍江”專欄,從不同側面,全方位展示我市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成果,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農村生產實踐中。
“肇東現代農業 領跑龍江”之二:大科技引領作用凸顯
近年來,我市農業戰線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試驗田是他們的主戰場,如今,我市黑土地上隨處可見他們躬身耕耘的身影。在五里明鎮科技示范園區,市農業局的工作人員利用先進的土壤測試儀器測量土壤濕度,通過顯示屏能夠快速讀出數據,從而確定是否啟用大型噴灌設備,為玉米等大田作物進行噴水作用。在太平鄉科技示范園區,這里的地塊采用高光效栽培模式,根據夏季盛行西南風和西南方向光照時間長的季風性氣候特點,以太陽高度角和陽光入射角為計算依據,將玉米種植壟向改為磁南偏西21度,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風能力,并分別采用200厘米雙行平播、大行距1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三種栽培模式,并與常規壟作對照測量糧食增產效果。
要想致富快,科技是關鍵。隨著糧食產量的逐步攀升,新科技、新技術的應用成為糧食增產的關鍵因素,我市積極推動科技服務由單一公益性向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的雙軌制轉變。全市重點建設10個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和10個專業化防控公司,實現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和畜禽防御區域化安全有效防控,實現鄉鎮社會化科技組織全覆蓋,把科技人員培訓和勞動力素質培訓作為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產前產中產后等各種時機,重點開展各類型、各層面的培訓活動。多年來,我市始終堅持與省農科院開展院縣合作共建活動,作為提升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作為實現科技轉化的重要平臺。今年,進一步擴大合作成果,重點實施了2個院縣共建項目、5個院鄉共建項目、27個院村共建項目,覆蓋水旱田面積10萬畝。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我市大規模建設的農業示范區集成現代科技起到了示范作用,成為農民心中的樣板。通過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全市種田能手、各類土專家田博士和農民經紀人如雨后春筍般增多,為廣大農村留下不走的技術隊伍,也使我市農業現代生產耕作水平、管理水平、建設水平得到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