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初以來,我市站在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的前沿高度,科學謀劃,積極探索,整體推進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工作等現代大農業建設,打造了多個領域的高標準的典型群體,現代農業成效顯著。實踐中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建設,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等,成為示范引領全省的模式化經驗做法,在龍江立標打樣。從今天起推出“肇東現代農業 領跑龍江”專欄,從不同側面,全方位展示我市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成果,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農村生產實踐中。
“肇東現代農業 領跑龍江”之四:調結構 現代農業拓寬農民致富路
我市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從擴大面積、爭創品牌、建設基地、搞好服務四個方面入手,大力推進綠色產品生產。經過幾年的持續發展,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已經初具規模。
今年,黎明鎮長富農機合作社種植了500畝小麥,現長勢良好,豐收在望。小麥收割后將復種白菜,一塊地種兩茬,可獲純利250萬元。明年小麥種植面積將擴大到2000畝,讓合作社社員靠調整結構增收致富。在太平鄉同合村,這里的村民正在為實達谷業種植的蔬菜進行人工除草,100多人的除草隊伍緊張地忙碌著。太平鄉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同合村與實達谷業形成了村企合作,成立了同合蔬菜種植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3000畝,其中1000畝種植小辣椒、2000畝復種,前期種豆角和毛蔥,后期種白菜和甘藍。產品全部按照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生產直供超市的放心綠色食品,經加工包裝后,統一以“天下太平”品牌上市銷售。現在,太平鄉土地流轉達1.6萬畝,種植谷子和秋季蔬菜,形成了以土地流轉為主,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全力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民從土地中受益,增加收入。
我市本著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技術、基礎和傳統優勢原則,瞄準市場,科學布局,選擇無污染源、土壤有機質豐富、排灌水條件好、土地集中連片的區域,科學規模產業布局,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建立了長富有機谷子、黎明香谷、熙旺有機小米等綠色有機食品種植示范區。現在,我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目標,按照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攻堅克難,多措并舉,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做好農民增收這篇文章,確保農民真收益、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