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8月14日訊 近年來,肇東市通過辟建特色載體,不斷拓寬科普教育功能。形成了以市、鄉鎮科協為樞紐,以5個市級學(協)會、32個農技協、245個村級科普小組、8個科普工作服務隊、468名科普志愿者、1878名農村技術人員隊伍為依托“縱橫交錯”的科普網絡。日前,肇東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示范市”稱號。
在創建活動中,肇東市以“五個到位、四個提高、三個創新”為抓手。通過科普示范鄉鎮、科普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科普示范大院等“組合”建設,實施示范亮點創新。昌五、澇洲、向陽等10個科普示范鄉鎮,達到有牌子、有班子、有陣地、有計劃、有效果“五有”標準。53個科普示范基地引領黎明鎮玉米種植基地、澇洲鎮水稻種植基地、向陽瓜菜種植基地等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生態家園建設示范村。如今,通過引進新品種,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推廣新技術,肇東市專業技術協會已發展到66個,會員人數達23641人。集農業科研所、農技綜合推廣服務部、瓜菜批發交易市場和新特農產品試驗基地為一體的向陽鄉百合農民瓜菜專業合作社,采取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信息指導、良種調劑、技術服務和新技術推廣、農資供應、病蟲草害防治、新品種試驗(孕育)及推廣的生產經營方式,引導農民種植西紅柿、西瓜、香瓜、秋白菜、金針蘑、綠色有機小米。拉動洪河、躍進、安民、德昌、尚家、昌五等鄉鎮6000多農戶,增收達1700多萬元,戶均收入達2萬元。目前,肇東市有省級科技示范戶34戶、市級86戶、縣級1340戶、鄉(鎮)級6740戶,示范項目涉及種、養、加工、運輸等。昌五鎮二街村涌現出種糧大戶劉福田、養牛大戶劉清河、養豬大戶陳國海等科技示范戶10戶,帶動全村肉牛養殖戶達到150戶,年出欄量達1.5萬頭,“攪熱”了二街村農民致富新途徑。先后有12個樓院被授予科普文明示范大院,500個家庭獲得“科普文明家庭”匾牌。
為使科普活動形成社會聯動局面,肇東市組織140名技術人員到農村,與農民科技致富示范戶結成“一對一”科技幫扶對子,16名科技特派員與農村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結成技術幫扶對子,積極幫助群眾優化產業項目,指導科學管理,提供技術服務,實施活動創新。結合“連心攀親、結對幫扶”活動,組建為民服務隊31個,開展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5360余場次,受益群眾3.1萬人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6萬多份。同時,以“全國科普日”、科普健康快車、科普大篷車、環保快車進社區、鄉鎮科普成果展示、青少年科技節等活動為支點,舉辦大型科普活動12次,參與人數達8萬人次。采取對上爭取上級涉農項目資金支持和財政補貼等辦法,新建、改建107個村級辦公場所,實施陣地創新。目前,22個鄉鎮和90%村都建立了“一站一欄一員”。還建立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7個,市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6個(其中省級1個),在90%的中小學普遍建立了科技活動室,有利推進了科普工作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