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幾場降雪,天氣日漸寒冷。行走在大似海冰面上的省農委漁業局研究員鄒民,心中忖度著傳統捕魚方式今冬如何延續,既興奮又著急。興奮的是冰層下就能清晰看到肥美的魚兒游來游去,著急的是傳遞生態綠色理念的冬捕漁獵奇觀還要好幾天才拉開序幕。“瞧這架勢,大似海冬捕商品魚25萬斤問題不大,不論銷售方式怎么轉變,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和過硬穩定的品質依舊重要,流行點兒說:漁業產業化,不僅要比綠色,還得拼方式。”
在肇東市大似海現代漁業示范園記者了解到,該園區以“互聯網+”為抓手,通過與國家“魚水云”漁業信息服務管理平臺進行對接,實現了魚病遠程診治、養殖生產作業視頻監控、漁技在線服務、水產養殖環境監控,養殖生產智能化操控,讓現代漁業生產、經營、產業等體系建設再躍“龍門”。通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實現的“產地環境有監測、技術操作有規程、生產過程有記錄、產品質量有承諾、產品流向可跟蹤”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體系,使該園區向集漁業標準化養殖生產、名特優品種繁育、休閑漁業于一體的現代漁業示范園區不斷邁進。
該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采用不施肥、不投餌、不用藥的純自然放養模式,瞄準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松花江天然水資源優勢,“大似海”牌原生態“野生魚”的名氣逐步叫響。園區的智能化現代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不但可以通過智能調整餌料結構和飼料的投喂量節省25%的飼料和50%的人工費用,更可以通過對水質、水溫、氨氮含量、溶解氧的全天候檢測,有效控制魚類病害的發生,進一步降低漁業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依托網上營銷店鋪和微商平臺進行產品線上線下體驗宣傳、推介銷售協同推進等方式,園區在實現由傳統銷售模式向現代銷售模式轉變的同時,還通過開發私人定制高端水產品,提高了水產品附加值。通過引進、孵化和套樣等多種手段,園區目前已生產名特優苗種200萬尾,商品魚12萬斤,較常規品種養殖增加利潤40%。為保證品質穩定,園區以所在區域安樂村、新江村為依托,與16戶水產養殖場戶簽訂協議,在產前、產中、產后購銷環節統購統銷,養殖生產環節統一管理。不但保證了產品品質,更讓合作場戶實現大幅增收,僅飼料采購環節就為合作場戶節約成本30萬元。
為了實現由單一水產養殖向立體型、綜合型、生態型、休閑型的多元化格局轉變,大似海現代漁業示范園已連續舉辦三屆“大似海漁獵冬捕節”。新一年冬捕預計可實現多種經營收入400萬元。通過念好“冬捕文化經”、唱好“休閑漁業戲”、打好“特色旅游牌”,把養殖生產、冬捕冬儲和發展旅游文化經濟有機結合,“大似海”集生產、銷售、加工一條龍的產業化鏈條必將對肇東乃至整個綏化地區的漁業發展起到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趕來參加大似海冬捕節的游客與剛出網的大魚合影。
老漁人進行冬捕的定點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