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看去就是一片楊樹林,走近樹林,但見樹帶間一行一行覆蓋著稻草,劉堂生要帶記者給看“寶貝”就在這些稻草下面。
近日,肇東市向陽鄉巨成村村委會主任劉堂生興沖沖地要帶記者看他們的“寶貝”——大球蓋菇。
劉堂生小心地扒開稻草,一個個米粒大小的乳白色菇芽,嫩生生地“蜷伏”著,劉堂生說冒出牙就開始見長,“再過十多天,你就可吃到鮮菇啦!”
大球蓋菇是一種原產地在福建的食用菌,入口滑嫩,鮮香繞舌,大球蓋菇獨特的口感征服著大江南北的食客,劉堂生說他以前也是在南方吃過,從沒想到自己家跟前兒也能種這種蘑菇。
事情還得從村民張玉華在外打工的侄子張敏說起。
張敏在大連打工時,工作內容就是培育和生產大球蓋菇,“大連能長,氣候也沒差太多,家鄉能不能長呢?”張敏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就變成了行動,2015年,他跑回村里,在玉米地里搞了一小塊試驗田。
那年7月,鮮嫩的大球蓋菇一朵一朵地在玉米地空兒里鉆出來,張敏試驗成功了!
張敏做大大球蓋菇產業的想法不但得到鄉里和村里的支持,還“釣”來了客商,哈爾濱易恩地菌類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相中了張敏的“活兒”,老總付秀梅說:“你找地方吧,咱們一起干!”
大球蓋菇菇質鮮嫩,生長環境要求避陰的地方,巨成村村南頭有一片超過15年的楊樹林,張敏瞄了很久了,有了合伙人,立即向鄉里申請,在楊樹地里發展大球蓋菇生產。
于是2016年7月,張敏、張玉華、劉堂生等5戶農民股東和付秀梅這個企業股東共同組建向陽鄉巨成村易恩地菌類合作,付秀梅投資100萬元,農民股東投資50萬元,首期大球蓋菇80畝生產基地辟建。
9月,鮮菇上市,到11月份出菇8萬多斤,多數被大連客戶以每公斤10左右的價格“搶”走,向陽鄉黨委書記金曄華說,這還不是最牛的,去年秋天綠博會上,向陽鄉的大球蓋菇每斤賣到25元還“瘋搶”,那幾天就銷售2萬多斤。
種大球蓋菇賺著了,跟著賺的還有附近100多戶村民和30多戶貧困戶。78歲的貧困戶許振奪老兩口都疾病纏身,干不了重活,到合作社打工,每天有30多元入賬,干了三個月掙了3000多元。63歲的李文銀找了個俏活兒,出菇后需要大量人工,李文銀專門接送前來采菇、整理鮮菇的村民們,兩個月賺了4000多元。
向陽鄉樹帶里飄出蘑菇香,消息不脛而走,省農科院相關專家前來調研,為向陽鄉大球蓋菇的生產規模所震驚,聲稱別說在我省,就是在吉林和遼寧也不好找出這么大的生產基地。規模就是效益,今年鮮菇還沒上市,來自大連等地的訂單已經在手,金曄華說,利用林地種菇、售菇不是目的,向陽鄉正在爭取農業科技項目資金,積極運作越冬溫室鮮菇生產,準備建設總投資2000萬元的集冷藏、加工、儲運于一體的大球蓋菇生產加工項目。“到那個時候,受益的就不只是一兩個村,大球蓋菇項目,將變成全鄉的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