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6月8日訊(霍永祥記者王建夫)連日來,肇東市蒜農搶抓地溫適宜的有利時機,散墑整地、起壟、施肥、栽植大蒜。“我們訂單種植獨頭蒜,由‘田間地頭’轉向‘市場端頭’,大蒜收獲后,銷售到哈達蔬菜大市場及山東壽光等地。”嘗到甜頭已調整種植面積70畝的太平鄉福和來家庭農場負責人秦鳳山介紹,大蒜種植簡單,成活率高,畝產1000公斤以上。如今,大蒜種植已經成為當地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今年,肇東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引導農民瞄準買方調結構,提升品質闖市場。在種植結構上做“加減法”,減少玉米種植面積20萬畝,抓好特色農業種植,做好特色農產品實驗示范,讓廣大農戶看得見、種得好、掙得多,推動農業由低端單一生產向中高端多元供給轉變;在引進農業加工企業上做乘法,讓農民既種得好、更要賣得好,采取與糧食、畜禽加工企業訂單對接機制,培育規模高效養殖大戶1100個,1000畝以上種植大戶500個,規模經營面積達到50萬畝;通過實施產銷結合、以銷促產,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蔬菜、鮮食玉米、有機雜糧等產業,創建北菜南運基地縣、雜糧生產試點縣,使經濟作物、雜糧、飼草飼料總面積發展到60萬畝;依托綠色有機產業優勢,放大寒地黑土品牌,在提升自身品質上下功夫,在拓寬市場占有率上找出路,在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組織經營主體訂單種植高淀粉、高賴氨酸、高蛋白質等專品種單質玉米20萬畝,擴大鮮食玉米種植面積4.84萬畝,逐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向陽鄉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以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強化政策引導,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種植,糧經比例更加趨向市場化需求。通過合作社帶動、訂單牽動、培訓促動、產業拉動等措施,全面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向的調整種植結構的新路子,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拉動了農民增收。這個鄉占地面積400余畝的百合苗圃基地,種植各類苗木近80種,瞄準苗圃深化轉型升級,延伸苗木栽種品種和市場銷售,苗木遠銷新疆、山西、陜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