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日報10月11日訊(霍永祥)秋收時節,肇東大地一派繁忙景象,農民們忙著把一年的收獲顆粒歸倉,秸稈也成為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頭疼的“燙手山芋”。然而,被當做廢物焚燒的農作物秸稈,在海城鄉雙麗農機合作社經過綜合利用重新做成肥料,不僅使秸稈、牛糞“兩廢”變“兩寶”,還實現了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升值,既提高了秸稈的綜合利用率,更為農民創造出新財富。
位于海城鄉長興村的秸稈堆漚有機肥基地,場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已經連續5年開展玉米秸稈堆漚造肥,年堆漚有機肥2萬多噸。該造肥場通過收集周邊養殖場牛糞和機械粉碎后的玉米秸稈做原料,按比例混拌均勻,加入生物腐熟劑,進行“變廢為寶”;另一種方式是全秸稈加入硫酸銨和專用秸稈腐熟劑,翻堆3~5次。冬季堆漚周期一般120天左右,夏季40天左右,制造的秸稈有機肥有機質含量大于40%,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齊全。“我們合作社規模經營2.1萬畝低產田,通過連續施用秸稈肥,使土壤有機質提升0.03~0.05個百分點,化肥施用量減少20%。其中1萬畝鹽堿地,畝施有機肥3噸以上,連續施用3年后,每畝施用量改為1噸左右,目前已將9000多畝玉米低產田改造成畝產1100斤以上的高產田,畝增產300~500多斤。”雙麗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吳達勇介紹。
為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肇東市在做好秸稈全量翻埋還田、免耕還田、漚肥還田和打包離田的前提下,不斷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將秸稈“七十二變”,化身為牛羊的營養餐、培植地力的生物肥、清潔安全的燃料以及環保耐用的秸稈瓦、裝飾板等。據了解,肇東市今年種植糧食作物面積339萬畝,秸稈資源量約320萬噸,可收集量約270萬噸。預計依托秸稈肥料、飼料、基料、燃料、原料“五化”渠道,可轉化利用秸稈210萬噸,利用率達到77%以上。剩余秸稈通過收儲運體系向電廠賣大包、向牧區賣飼料等方式實現還田離田,不斷打造一條低碳環保、加工增值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