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日報11月13日訊(霍永祥)“今年用大豆做底肥、稻糠做追肥、弱堿水灌溉的專利技術水稻又喜獲豐收,既符合綠色、健康的有機食品標準,又畝產1000余斤。趁著現在新米剛要上市,早點加工、早點搶占市場,爭取賣個好價錢。” 11月7日,肇東市昌五鎮種糧大戶劉剛樂呵呵地說:“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過去僅為“吃飽”出力,如今“吃好”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圍繞打造“寒地黑土之都”,肇東市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方式、調結構,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使寒地黑土資源優勢真正轉化成農業發展的產業優勢。以中糧、成福等玉米產業化加工企業為基準,突出發展糧食加工專品種作物,大力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高蛋白質等專品種單質玉米,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比上年增加20萬畝。以持續推進“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縣”建設為契機,突出發展蔬菜產業,新建7個冷庫和保鮮庫,冷儲能力增加12萬噸。冷藏庫建設牽動大部分蔬菜以錯季銷售為主,帶動發展蔬菜種植面積26.6萬畝,鮮食玉米5.6萬畝,馬鈴薯1.1萬畝。以突出發展有機綠色雜糧雜豆為契機,全市雜糧雜豆食品獲批有機認證13個,熙旺谷物種植合作社和康盛米業獲歐盟、中綠華夏雙認證,福成食品正在申報歐盟認證,帶動有機雜糧種植面積達到6.09萬畝,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5.33萬畝。同時,積極鼓勵養殖戶種養結合、循環發展,青貯玉米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3.7萬畝,落實鮮食玉米秸稈轉化青貯5萬畝。
眼下,正是水稻的收獲季、加工期。走進位于東發辦事處黑山村的興隆米業,加工車間內機聲隆隆、空氣中米香四溢,水稻加工生產線在滿負荷生產。今年,興隆米業創建了自營和訂單基地兩處。訂單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紀人+技術指導”經營模式,種植面積3200畝,實行品種、管理、服務、收購、運輸“五統一”,訂單基地農戶生產的優質黑米,企業提高“訂單保底+市場浮動”價格機制,以每斤高于市場價0.1元進行回收,確保了生產加工有穩固原料來源,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同時,在不斷創新生產工藝上,采用純凈水拋光技術,既不破壞大米整潔度和營養成分,更確保了產品綿軟適口的良好品質,成為消費者喜食樂購的暢銷產品。“我們企業在拓寬經營領域,努力延伸產業鏈條的前提下,按照市場需求,建立了全國范圍內的銷售網絡,產品已銷往上海、鄭州、石家莊、北京、廣州等地。今年還增加了黑米精包、小包裝品種,形成了10種米類、10種豆類配套生產銷售模式,確保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多元化增收。”興隆米業負責人于志剛介紹。
同時,圍繞“百縣千鄉萬村”示范工程,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搭建農業產業化平臺,全力打造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301高值高效農業示范帶為牽動,不斷延伸以中糧生化能源、成福食品等企業為依托的玉米產業鏈條,以大莊園、寶迪為龍頭的畜牧產業鏈條,以伊利乳業等為龍頭的乳品飲品產業鏈條,以福成酸菜等為龍頭的果蔬產業鏈條,以希望飼料等為龍頭的飼料產業鏈條,引導支持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